央廣網北京10月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說起“北漂、青漂”,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他們是為了實現夢想在大城市打拼的一個群體,主要是年輕人。然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開始離開家鄉,到城市照顧第三代,學著適應陌生城市的生活。這樣的一個群體,有人叫它“老漂族”。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他們面臨著交際面狹小、環境難融入、看病報銷難等諸多問題。想回家,成了他們不敢說的願望。來聽各地記者發來的報道:
  上午10點,山東青島海信濮院小區院內充滿了孩子嬉鬧的聲音。上至十幾歲,下到三四個月,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趁一天中最舒適的時光出來玩耍。而大部分孩子,都是由奶奶等老一輩在悉心看護。
  記者:這是看小孫子是吧?
  老人:對。
  記者:他現在幾歲了?
  老人:兩歲半。
  記者:您是從哪裡來的?
  老人:從濟寧。
  記者:您家是在哪裡?
  老人:我家在淄博。這兩年一直在這看(孩子)。
  記者:老家是哪的?
  老人:老家在膠南。
  記者:來了多久了?
  老人:六年了。
  記者:這六年一直在看孩子?
  老人:嗯。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多年輕人涌進大城市工作。老人為了跟晚輩團聚或幫助子孫打理生活,不得不加入流動隊伍。老漂族年齡跨度很大,年輕的只有四十幾歲,而年紀最大的,甚至達到了87歲。他們不惜改變愛好、生活習慣,義無反顧的幫子女解決後顧之憂。
  雖然老人自言幸福,可內心因漂泊異鄉而產生的孤獨和煩惱依然存在。今年初,65歲的朱外國和老伴從湖南郴州的一個邊遠山村來到江西贛州。由於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和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不同,老朱夫婦和兒子兒媳之間經常會產生些小摩擦。
  朱外國:家家都要一本難念的經,基本上我們都會考慮怎麼講話、怎麼對待兒媳婦。我都想,如果不要我在這裡,我們馬上回老家。
  因為不會說普通話,從江西省石城縣來到贛州幫忙照看孫子的離鄉老人許義秀每天只能在家門口轉悠,生活孤獨而單調,
  許義秀:這裡家家一進門就關了,農村的到了這裡不習慣,猜不透別人的心思。我還是想會老家去,老家更習慣,覺得那裡才是自己的家。  
  老年人從熟悉的環境“漂”到另一個陌生環境,常常會遇到語言不通、生活不習慣、社交網絡缺失等問題。子女要加強和父母的溝通和交流,政府也要搭建相關平臺,幫助“老漂族”融入社會。
  青島大學心理學院陳興華老師認為:“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除了說你生活習慣的不適應,精神生活也會不適應。在大城市裡這種情況還是挺多的。我覺得社區啊或者一些社會機構,有沒有可能把這些看孩子的湊在一起。我們創造一個平臺,讓這些老人進行交流和溝通。”
  如果說,交易面狹小,難以融入城市環境是面上的問題,那麼“老漂族” 異地就醫難的問題才是要命的問題。我國雖然多年推行異地醫保,但大多數是相鄰城市,或者小範圍內,對於跨省的“老漂族”根本沒什麼用。採訪中,記者電話咨詢了青島社保中心。
  青島社保中心:青島這邊是不能直接報效的。至於異地就醫她回去之後能不能報效,讓她問一下她的投保地。
  採訪中,老人們說,不清楚醫保異地就診的政策,也不知道如何辦理相關手續,除非出現“大病”,平日里的小毛病時,為圖省事,會選擇自費就醫。老人們的醫保也成了壓在子女們身上的重擔。
  青島市民李先生:把父母接過來,像醫療啊都在家,他們過來這邊什麼都沒有。
  俗話說,人到老年莫離鄉。離鄉老人會面臨著當地的語言、人際關係和生活習慣、醫療養老等諸多問題,可是城市化過程當中,“老漂族”的產生似乎又成了一種必然,因漂泊異鄉而產生的孤獨和煩惱,我們更應該去寬容與關愛。同時也希望制定相關的養老、醫療、福利政策,為“老漂族”提供社會保障。  (原標題:“老漂族”面臨諸多問題 “想回家”成不敢說的願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p45kpfy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