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新增一個碩士專業方向——“文學創作”,並聘請格非、嚴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學生導師。此前,北大、復旦等名校也曾開設寫作專業,但高調喊出“培養作家”的,北師大還是獨一家。作家,真可以通過大學教育來製造嗎?北師大的嘗試,讓這一爭議多年的話題,再次擺在人們面前。(11月3日《人民日報》)
  大學當然可以培養作家
  吳敏(江西 作家)
  承蒙各位網友抬愛,對北師大開設的“作家班”報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並採取規模宏大、整齊劃一的吐槽方式,炮轟“大學造”作家的做法。這是“作家”被打入冷宮多年後難得享受的至高待遇。那麼問題來了,大學開設文學創作專業,培養作家的目的怎麼就那麼不被看好呢?除了痛斥高等教育短板外,作家就不能從正規的專業里培養出來嗎?大學里能夠量產科學家,為何就不能培養出作家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作家不是作家班培養出來的”的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難掩自己內心的虛偽,亦赤裸裸地透露出對作家的輕視。不是矯情,勝是矯情。寫作需要情懷,但是空有情懷,沒有平臺;空有靈感,沒有敘事能力;空有滿腔熱情,沒有章法技巧,怎麼能駕馭文字?作家的想象力、觀察力以及對語言的寫作能力,興趣挖掘、遣詞造句、修辭技巧、文學流派、常識基礎,完全可以通過學習提高。
  愛好文學是一種權利,成為作家是一種夢想。“大學造”作家不能一棒子打死,浮躁是相對的,這隻是提供一個平臺,營造一種氛圍,給有這方面天賦的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到頭來路還是要自己走。那些一邊大聲疾呼反對大學造作家,一邊在慨嘆中國優秀作家都去哪兒了的人,請問不給作家生存的土壤,又不肯定他人培養作家的嘗試,到底是誰矯情呢?
  “作家班”成不了作家的“助產器”
  何勇海(四川 媒體從業者)
  大學開設寫作專業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往往是培養應用型、創意型寫作人才,嚴格來說,應用型與創意型寫作並不等於文學創作。因此,每當面臨爭議,開辦了寫作專業的大學往往會明確解釋,“我們的任務不是培養作家”,而是大型文化活動、新媒體產品的策劃與創意等人才。此番,北師大卻是明確提出,“我們要培養的是作家,不是寫手”。作家真的可以通過大學教育來批量生產嗎?
  若硬要說作家的能力可以傳授,那也只是他們如何積累寫作經驗、提高寫作技巧以及如何虛構故事、如何謀篇佈局等。大學“文學創作”專業可以讓學生從作家身上學到在書本以外的東西。但負面問題又來了:模式化的寫作教育會不會約束寫作者的自由心性,讓其文學創作寫得越死?有論者早指出,自由的心靈是一個作家最基本的起點,一個作家就是一個世界,一百個作家就是一百個世界。
  故大學文學創作專業先別急於以“培養作家”為使命,更不能盲目自詡“培養的是作家,不是寫手”,大學教育成不了作家的“助產器”。大學文學創作專業“批量生產”出來的甚至有可能只是文化工人,或跟著市場走的賺錢機器。而文學愛好者也勿以為,讀了文學創作專業就能成為作家,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作家潛質者即使不接受大學寫作教育,靠自我修煉也能成家成名。  (原標題:大學“作家班”可以催生文學大家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p45kpfy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